近日,我所代理的一件发明专利无效宣告行政诉讼案件获得一审胜诉,认定说明书公开不充分而全部无效该发明专利。 该案行政阶段我所代...
导读: 在化学领域,当发明宣称实现了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时,无效该专利会存在困难。本案提供了一种成功的无效策略。 简介: 根据客...
日文专利翻译之心得分享


中国专利代理师
孙德崇 闫泽宁
 
引言
 
进入中国的涉外专利申请中,其首次申请是在日本递交的日文专利申请的情况占有很大比例。在中国递交时,需要把日文的原始文件翻译成中文,且专利本身具有极为严谨的语言表述要求。因此,对于翻译人员而言,除了要求自身的日语知识储备以外,还要求具备良好的用词习惯、法律知识以及技术理解力。下面,笔者想分享一些在日文专利翻译作业中的经验心得。
 
一、保持一致性原则
 
专利一般包括摘要、摘要附图、权利要求书、说明书、说明书附图。为保证各部分内容的准确对应,需要在翻译时保持全文遣词的一致性。尤其针对在不同场景下可能会理解成不同意思的技术类词汇,这种一致性的保持尤为重要。下面简单举例:
 
①連結 ②介して ③ねじ
 
首先,针对①,例如可以译为:“连接”。需要注意的是,全文中其他出现该表述的部分均应当统一译成“连接”,注意避免出现其他翻译如“联接”、“连结”之类;
 
其次,针对②,例如可以译为:“经由”。同理,应注意防止出现与“借由”、“经过”等其他表述混用的情况。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介して”是个根据具体情况可能被理解为多种意思的词汇,例如,在某些情况下,会被理解为“隔着”。此时,就尤其需要注意,在保持一致性的同时,还需要判断该词所使用的具体应用场景也得是同类的;
 
再者,针对③,例如可以译为“螺纹”。同理,应避免与其他词汇(例:“螺栓”、“螺丝”等)混用。在此也与上文中提到的“介して”同理,由于“ねじ”这个词在不同场景下可能对应于不同的释义,因此在注意保持一致性的同时,也务必要确认具体应用场景是否相同。

总结:面对在申请文件中多次出现的同一词汇,需要尽量将其统一译为同一中文词汇。在这里并不是指其他的翻译方式本身不正确,而是为了避免出现“一个日文词汇被译成多种不同中文表达”的情况,否则将会使译文的一致性和严谨性变得混乱。
 
上述一致性需求可通过Microsoft Word软件中的“查找/替换”功能来进行覆盖应用,笔者认为该功能堪称保证一致性的得力助手,但需注意的是,在使用该功能的过程中不要怕麻烦,最好逐个进行确认和替换,应尽量避免使用“全部替换”功能,以防止意料之外的误识别所导致的错误替换的情况发生(例如“関連結果”这个词本是个与“連結”毫无关系的其他词,但中间的“連結”被误识别而导致整个词在全部替换后被刷成“関连接果”的情况等等)。
 
二、确保翻译文字确为我国现用汉字(中文简体字)
 
众所周知,隋唐时期,汉字随着中华文化传入日本。现今,日语中仍存在并使用大量汉字。两国的汉字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着简化,但简化的程度和方式大有不同,所以日语中的一部分汉字最终变成了与中国完全不同的样子。在翻译时,就需要注意到不同字体的汉字,将其改译成我国现行汉字即简体字。
 
例:①吸収 ②黒い ③圧力 ④減らす ⑤変化

以下仅以第二个例子为例进行说明。关于②,日文的“黒”与中文简体字的“黑”在“口”中的笔划是不同的,应注意区分并修改。
 
同样地,仍可通过Microsoft Word软件中的“查找/替换”功能来在整件申请中实现覆盖应用。这种情况由于不存在被误识别的风险,因此为了节省时间可以使用“全部替换”功能。但需注意的是,如果是在已打开word文档中的“修订”功能的情况下进行操作,那么操作过程中务必保证只能点击一次“全部替换”,否则一旦误碰了多次,已在第一次“全部替换”中被删除过的原文词语会因“修订”功能的开启而以“已删除”的状态继续显示,从而被再次替换,而导致在替换后出现多倍修订内容的错误情况。
 
在专利实务中,一旦递交文件中出现了日语中的不同字体的汉字被遗漏下来未处理的情况,就极易被发出审查意见通知书,从而导致审查进程延误和应对成本增加等多方面的不利情况。
 
三、日语外来语(片假名)翻译应对策略

日文假名包括平假名和片假名,片假名多出现在引用外来语等的情境下,尤其在化工领域的日文申请中出现外来语的情况实属常见。对此,面对日语外来语,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首先,参考纸质版或网页版的日语技词词典,从中查找对应的中文翻译。其次,在词典收录缺欠,无法通过技词词典查找到相关外来语的情况下,可通过网页(例:必应)搜索,输入外来语进行相关检索,利用互联网扩大检索范围来确定出相匹配的译词。下面举例说明:

针对在一日文专利申请中出现的“ポリメチルシルセスキオキサン”一词,首先,分析确认该外来语引自英语。然后,打开网页检索该词汇,出现如下界面:

自该界面提取出该外来语所对应的英文单词:POLY (METHYLSILSESQUIOXANE),复制该英文单词在搜索框,再次进行检索,可获得如下结果:

 
 



至此,可以确定上述日语外来语“ポリメチルシルセスキオキサン”的中文名为“聚甲基硅倍半氧烷”或“甲基倍半硅氧烷”。以上是针对日语外来语翻译的应对策略,即通过“日语外来语→外来语所对应的原语言→中文”这三步来找寻并敲定译词。
 
上述应对策略的熟练应用可避免因错译在专利审查期间出现补正或译文更正的情况,有利于降低后期应对成本。
 
四、参照附图理解说明书(理解专利申请文件技术方案的一大利器)
 
在进行日文专利翻译作业的过程中,尤其是遇到长难句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困惑和不解。此外,我们往往还会碰到原文存在多种不同理解的可能性的情况。此时,为了实现有效理解,笔者通常会翻找出对应的附图,以“图+文”的形式,来辅助理解,以求所译与附图展现的信息一致且准确。该方法对于充分理解并把握专利申请文件的技术方案颇有裨益。以下举两个例子来进行说明:
 
例①:

第1の直線35に垂直な点37を通る第2の直線38と、チップ16と溶融部15との界面17と、が交わる第2の交点39と点37との間の距離をC(mm)とする。

该句于多处出现“と”这一接续助词,若脱离附图来翻译此句则极有可能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句中的标点具有分清层次的作用。因此下面重点放在句中所出现的“と”来拆解分析该句。
 
结合下图,(1)首先,包含初现的“と、”的该半句的意思为:“第2の直線38”与“第1の直線35”垂直且通过“点37”;(2)包含再现的“と、”的半句的意思为:“チップ16”和 “溶融部15”之间的“界面17”;(3)随后出现的助词“が”以及后半句则将前两个半句的内容联系起来,意思为:“第2の直線38”与“界面17”相交的“第2の交点39”和“点37”之间的距离被设为C(mm),对上述三个步骤进行整理最终译为:将与第1直线35垂直且通过点37的第2直线38与电极头16和熔融部15之间的界面17相交的第2交点39和点37之间的距离设为C(mm)。

例②:バッフル

“バッフル”这个词是个外来语,其所对应的英文是“baffle”,在释义方面,它有着“折流板”、“挡板”、“遮光板”等多种释义。那么,在翻译时,对照附图,同时结合上下文的说明再来定词就会显得非常重要。如果是下面左图的情况,应翻译成“折流板”,而如果是下面右图的情况,则应翻译成“遮光板”或“百叶板”。

 
      
五、翻译完成前的最后一步之检查全文

笔者习惯于完成整件日文专利翻译之后对各个部分即通篇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且不限于:标点符号的错删、漏改、词汇的一致性确认、句意与日文原始文件的完整准确对应、漏译等。笔者认为,“译后检查”法虽然耗时费力看似“笨办法”,但这一“检查”步骤对于一系列缺漏的发现和修正以及在全局上理解技术方案是极为有利的。
 
以上是笔者关于日文专利翻译的心得分享,也欢迎同行业朋友在评论区分享交流经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回到首页
友情链接:北京魏启学律师事务所
Linda Liu & Partners©2008-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1386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161号
×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